近日,《中国日报》重磅聚焦广西南宁横州市产业发展情况,不仅用一个整版的全英文配图报道向世界讲述横州市推动产业发展的故事,还在头版对该报道进行重点推荐。
6月24日,《中国日报》第2版以《Jasmine: Tea exports ascend new heights》(译《茉莉:茶叶出口再创新高》)为题,全英文整版刊发报道,图文并茂地向世界展现横州产业发展的澎湃活力和无限生机。报道围绕横州市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介绍了横州市种植的历史、产业发展促进花农增收、人工智能助力产业发展、由衍生出的多样化产品以及当地推动“出海”谱新篇等方面的情况和成效。
2024年,横州鲜花产量超11万吨,有超过34万人参与种植;每年4月至10月,翠绿花田间,洁白的苞在花农的指间翻飞;全球超60%的在横州完成生命的最初绽放,最终化作产业综合总产值超180亿元的产业传奇……《中国日报》用一个整版,打开了横州走向世界的“香气通道”。透过《中国日报》的版面呈现,其主次分明的视觉层次,恰好呼应了横州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此外,中国日报社和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拍摄制作了题为《Heng-zhou jasmine farmers bloom with digital help》的新媒体视频作品,这段时长超4分钟的新媒体视频作品于6月19日在中国日报客户端及中国日报网发布。视频展示的是在横州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农业智慧与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相结合,助力产业发展,带动花农增收致富的生动场景。该新媒体视频还将在“中国日报”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传播,进一步提升横州的知名度。
全球10朵,6朵来自广西横州。如今,横州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和茶生产基地,有着“中国茉莉之乡”“世界都”的美誉,全中国80%以上的和茶均来自这里,横州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
5月中下旬,中国日报社记者一行来到南宁横州市采访报道当地产业发展现状,所采写的新闻稿件历时近一个月反复打磨修改,最终于6月24日在《中国日报》全英文整版刊发新闻报道《Jasmine:Tea exports ascend new heights》,并发布了相关新媒体视频。
此次中国日报社与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新媒体视频,是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协同放大主流声音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中国日报》记者对待新闻报道的严谨专业和全球视野也让作为地方媒体人的我深有感触、深受启发。
深入田野,方知泥土芬芳。采访中,《中国日报》记者俯身贴近土地,以“脚力”丈量新闻的深度与温度。他们以敏锐的“眼力”洞察横州产业数据背后的冷暖,用深邃的“脑力”剖析产业链条上的症结,让产业的经济逻辑与社会意义在追问中层层显露。同时将横州置于全球坐标系中进行叙述,这种跳出地域、放眼全局的“笔力”让地方产业报道顿时有了穿透力。
细细打磨,方出新闻精品。报道刊发后,我反复研读了这篇文章,发现其精湛的视觉叙事能力、产业元素的有机融合以及国际化表达视角,为地方媒体报道特色产业提供了如何讲好“本地故事,全球价值”的参考范本。在版面设计上,《中国日报》不仅展现了横州从“乡土特产”到“香飘世界”的历程,更通过视觉语言的创新运用,让地方产业报道实现了艺术性与新闻性的完美平衡。
横州种植的历史悠久,从1978年开始大规模发展产业,经过40多年持续发展,横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和茶生产基地,有着“中国茉莉之乡”“世界都”的美誉。全球10朵,6朵来自广西横州。
近年来,横州依托享誉世界的规模优势和文化优势,高位推动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不断壮大“1+9”产业集群,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产业结构也成功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升级。
这朵小花,绽放出独特的产业光彩。2024年,横州种植面积超13万亩,鲜花产量超11万吨,鲜花均价达50元/公斤,鲜花产值高达55亿元,带动34万花农增收致富;茶加工量超9万吨,加工产值超100亿元;(茶)产业综合总产值突破180亿元,成为横州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小小,何以撬动上百亿元产业链?横州打造“1+9”产业集群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
在中国,98%的和94%的茶主要产自广西南宁横州市、福建福州市和四川犍为县。而横州市是其中绝对的主力——和茶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此外,横州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
作为“世界都”,2021年以来,横州吸引了农夫山泉、广西东咖国际咖啡有限公司等70多家企业落地;张一元、吴裕泰等国内知名茶品牌使用的原料绝大多数来自横州;星巴克、康师傅、娃哈哈、奈雪等知名饮料品牌使用的原料也同样来自横州。
这背后,是一朵撬动的产业奇迹。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横州市以全球集散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茉莉小镇、茉莉极萃园等为载体,推动由单一花茶产业,向构建“+”花茶、盆栽、食品、旅游、用品、餐饮、药用、体育、康养的“1+9”产业集群发展,让香绵延更“长”。
茉莉精油、茉莉香皂、茉莉香包……走进横州市中华茉莉极萃园,琳琅满目的产品让人目不暇接。如果说花茶是横州的“老底子”功能,那么横州市则是在花茶的基础上为赋予了更多新的应用场景。
得益于横州市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开辟新思路,产业的利好也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今年种了4亩,这几年价格持续走高,去年的花价行情更是创新高,管护得好的话,每亩花田一年有上万元的收入。”花农雷水平表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产业已成为横州市最大、最有特色的农林支柱性产业,带动横州市近万脱贫人口稳定增收、34万花农致富;横州产品成为广西“桂品出海”的主力军;横州产业带农振兴案例入选全球减贫优秀案例。“横县”“横县茶”连续多年入围中国区域品牌百强榜,小小已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花”。
在横州市忆美园(广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6万平方米智能园区里,行业领先的“不落地”智能生产线已完成设备调试。该公司以“生产+研发+体验”三位一体模式,推动深加工技术升级。该公司将于近期启动5条“不落地”智能生产线万吨。
企业的智能化实践是横州市以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横州市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建设“数字茉莉”大棚、AI病虫害识别系统等项目,实现种植、加工全链条数字化。
“横州市形成的及茶产业规模集群,既是中国茶优质供给的制造基地,也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曾多次出席在南宁举办的世界大会相关活动,他认为只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才能促进及茶产业融合发展,最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横州市生产数字化基地大棚被农业技术人员和当地花农称为“数字茉莉”种植大棚。该种植大棚利用全套智能光照、温湿度控制系统以及监控传感设备,调节生长环境,优化水、肥、药的使用,通过分析传感器数据形成最适合生产的种植标准。
同时,横州市还在中华茉莉园5000亩核心区内安装种植智慧化管控系列设备、智能测产装备,结合AI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建立病虫害算法模型。花农只需拍照上传,即可自动识别病虫害,获取精准的防治方案,农业生产管理更加智能、高效。
在打造“数字茉莉”2.0版——“数字茉莉供应链服务平台”中,横州市突破产业“管理粗放”瓶颈,打造产业交易平台。如今,当地的茶企、365WM完美体育花商、合作社、花农可实时上网了解价格,远程查看交易现场实况和交易数据,交易环节更公正、更便捷,可溯源、可监督。
此外,为突破茶叶拼配技术瓶颈,横州推动AI学习模型,分析国内上千种绿茶与的拼配方案,模拟“调酒师”逻辑,快速筛选出最优组合供企业选购。“未来,拼配师只需输入参数,AI就能生成配方。”横州市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永晶介绍。当前,横州凭借天然香气与健康属性,成为新茶饮品牌的“宠儿”,跻身头部供应链。
在广西中肯茶业有限公司缘叶茉莉茶旅产业园,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大规模工业化“全自动不落地窨花生产线”正在试运行。封闭的厂房内,茶花混合、窨制、筛分等工序全程自动化完成。
“生产线实现了茶花不落地、数据化控制、智能化温控,花香利用率从传统工艺不足50%提升至80%以上。”该公司企划总监张晏楠介绍,该条生产线年第一代生产线年第二代升级完成,该企业的茶已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尝到“出海”甜头的广西隆盛源茶业有限公司,凭借茶、六堡茶等产品,打开了欧美、东南亚等市场。“海外消费者对东方茶香兴趣浓厚,我们正研发更符合国际口味的新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和国际展会扩大‘朋友圈’。”该公司总经理冯文珍说。
为助力横州更好走向世界,横州市在推动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注重以花为媒介,积极拓展茉莉文化的海外传播渠道。同时,大力推进茶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深度融入“南宁渠道”,借助RCEP东风“出海”。横州产业正通过谋划寻求由输出产品向输出品牌转变,努力实现横州从“花茶配角”到“世界之花”的战略升级。
2006年,横县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3年,横县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0年,横县和横县茶成为中国和欧盟互相认定的地理标志产品,横县茶还成为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产品。
如今,横州产业正依托东博会进入东盟大市场,与海内外客商共享发展新机遇。横州市借力中国—东盟博览会,并通过建设产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让横州走向世界,出口到日本、摩洛哥、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